页面标题
团旗 团徽 团歌 团章

在海淀,定义世界下一站‌

【来源】: 海淀团区委 | 2025-03-23  


字体: [大字中字小字] [打印] [关闭窗口]

在五道口的咖啡馆里,

创业计划书与咖啡杯碰撞出灵感;

在清华园的实验室中,

数据代码与显微镜交织成未来图景;

在中关村的楼宇间,

全球顶尖项目

与年轻身影并肩而行

——这里是海淀,

一个用青年的心跳

丈量世界脚步的地方。

实验室里的星辰大海:海淀大学生的‘破壁’人生‌

深夜的北京大学药学院,青年们仍在反复核查实验数据。他们所在的焦宁研究团队刚刚在国际顶尖期刊 Science 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。在这项成果中,团队通过设计合成非均相铜催化剂,成功解构碳碳双键,实现了复杂烯烃的催化重塑,完成到羰基腈的高效转化 。这一方法宛如一把神奇的 “分子手术刀”,能够选择性切断分子内的碳碳双键,进而实现分子骨架的精准编辑。

在碳碳双键断裂转化领域,此次突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。它不仅在专业学术范畴引发强烈震动,更为药物、天然产物等复杂分子骨架的精准编辑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。青年们感慨道:“北大的实验室充满无限可能,这里包容失败,更大力鼓励充满创意、天马行空的想象 。”

像焦宁研究团队这样的青年,正在海淀的沃土上突破认知边界:清华的孙楠团队在纳米尺寸上“造建筑”、北大“未名学者”用AI解码甲骨文,北航团队让无人机在雨中自主避障,中科院青年研究员在超导材料领域开疆拓土,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“通通”每天都有新成长……这片仅占北京面积2.6%的土地,却集聚了全国1/3的顶尖学科和1/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。当别人还在讨论“内卷”,海淀青年已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——他们知道,真正的竞争从不在海淀路的考场,而在人类认知的无人区。

       中关村的“造梦逻辑”:AI企业从这里迈向世界

“我出生在海淀、成长在海淀、工作在海淀、创业在海淀,感到非常荣幸。”银河通用创始人、CTO,智源学者王鹤在2025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深情介绍。他们推出的人形机器人,立足轮式仿人形双臂的构型,希望以最低廉的成本、最可靠的机器人本体和最灵活的操作,快速地走向千行百业、千家万户。
       而海淀给予的不仅是政策红利,更是一套独特的“造梦逻辑”:这里有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中心,有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“概念验证中心”,更有让青年敢把“疯狂点子”变成千亿市场的包容生态。

2024 年,海淀区率先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概念,以五道口和大钟寺为先导区,规划了53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街区。这片街区以“三横两纵一带”为骨架,串联起清华、北大等37所高校,10个新型研发机构、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、10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。

从美团、小米、百度、字节跳动的诞生地,到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,再到如今平均每天诞生50家科技企业的“创新雨林”,海淀用事实证明:青年与城市的“双向奔赴”,从来不是童话。那些曾被视作“不切实际”的年轻人,正在把海淀的邮政编码变成改变世界的坐标。

世界舞台的中国方案:海淀青年的‘全球叙事’

26年乒乓球职业生涯的丁宁,从大满贯到全满贯,始终在开拓自己的无限可能;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成功出舱,让“星空日记”从梦境化为现实;从北航的三尺讲台到无垠太空的“太空讲台”,桂海潮向全世界观众展示太空奥秘......“我们带着海淀给的底气走出去,不是为了复制谁,而是为了证明——中国青年能定义更好的规则。”      

这或许正是海淀最深的魅力:它不仅是地理概念,更是一种精神基因。这里既有圆明园残垣提醒的文明厚度,也有“海淀网友”展现的数字锐度;既容得下古籍修复师在红墙碧瓦间修时光,也撑得起元宇宙创业者在虚拟世界建城池。当全球多个国家的青年选择在这里学习工作,当每万人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的40倍,海淀早已超越地域,成为无数人心中“离未来最近的地方”

下一站,世界

从“中国硅谷”到“世界创新极”,‌

海淀的传奇始终由青年写就。

他们在这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

把创业梦融入人类进步史,

把文化自信变成全球共识。

当青年友好型城市遇见敢为天下先的青年,

一场关于未来的“海淀范式”正在形成

——不是追赶,而是引领;

不是内卷,而是破界;

不是独行,

而是和整个时代一起向前。

浏览量:209

最新图文
页面标题